【論文摘要】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與族群內階級差異性的反思:階級流動、風險考量與文化

  • 2016-06-18
  • 1700

過去研究多數認為,原住民升學優待政策使中產階級學生積極藉由加分,進入更理想的學校;弱勢家庭的學生,因為原始分數低落,升學優待政策無法顯著提高升學成績,反而落入比較不理想的學校,優待政策疑似產生馬太效應,即所謂「強者愈強,弱者愈弱」的教育不平等。先前研究較少從升學經驗與思維,了解不同社經背景之學子,如何運用升學優待政策。本研究透過花蓮與台東二縣不同家庭背景之原住民學生,進行深入訪談,從不同階級之觀點,理解行動者在既有家庭背景與學業成績的考量下,如何做出升學抉擇,檢視升學優待政策是否產生族群內部階級差異的效應。
本研究發現,階級流動、風險考量與文化三方面影響著升學優待政策的運用。首先,多元入學的環境下,中產階級有更多升學管道,並不積極運用升學優待政策,只是將其視為「階級維繫的安全網」,使他們不落入勞工階級;勞工階級雖明瞭加分有助改善升學結果,卻因成績過低而無力運用,而將此政策視為「吃不到的天鵝肉」;唯獨具備高家庭社會資本之勞工階級,透過家長教育期待的支持,將此政策視為「階級流動的攀爬繩」。
其次,原住民教育選擇的路徑分析中,指定考試設計分數倒扣的機制,增加參加考試的升學風險,影響使用優待政策的意願。最後,受到原住民文化的職業想像,父母鼓勵子代考取軍公教與醫護等職業相關大學科系,左右升學優待政策的運用,最後升學優待政策帶來的族群污名化經驗,使部分原住民學生刻意避免使用此政策。
 
研究生:
謝武晏 卑南族